长期护理保险正慢慢成为处理养老问题的核心办法,试点效果很好,不过要推广到全国范围也碰到不少困难,现在就具体说说它的进展。
试点稳步推进
2016年国家医保局启动了15个城市的长护险制度试点,2020年试点城市数量增加到了49个,目前这项制度还在不断推广中。经过多年的试点,各地逐步摸索出了基本制度框架,并总结出了一些可以借鉴推广的经验。比如7月24日,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提到了这些进展,长护险正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明确加速信号
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强调要迅速构建长期护理保险体系。与以往“逐步实施”“着手创建”的提法不同,这表明了加快该制度实施的决心。政府对长护险的关注日益增强,使人们看到了应对养老困境的新曙光,也为该制度广泛推行注入了政策支持。
保障综合效应
长护险为很多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了基础的照料服务,缓解了他们的家庭在财务和精神上的压力。统计显示,这项政策实施后,有大约60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相关产业中,促进了养老服务行业的整体进步。不只是照护机构规模扩大,医疗相关的器械、康复用的设备等产业也迅速成长起来,它们成为了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服务模式创新
各地在探索实践中改进了服务方式。山东省济南市为乡下地区设计了“集中照料”方法,处理了边远地方护理人员不足、服务本领不强的情况。天津市利用保险公司方面的专长,四段时间内建立了“市里统一安排、区域进行指导、单位负责执行”的三个层级的运作体系,使将近八千名民众受益,增强了服务水准和运作速度。
面临现实考验
从区域性尝试发展到全国性框架,长期护理保险遭遇不少难题。多数试点城市财政负担沉重,主要依靠“医疗保障资金调拨加上政府财政支持”,缺少独立、能够持续的资金来源和灵活的调节机制。资金收支平衡与制度公正合理是长期需要攻克的难关,制度构建仍处在从“初步建立”向“更加完善”过渡的阶段。
构建多元体系
行业权威人士建议设立“公共保障与商业保险”两大支柱,由行政机构鼓励社会资源参与,打造兼顾基础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的全方位安全网络。重庆中国人寿公司促进失能状况评定标准互通,消除了老年人跨区域接受照护的障碍。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行是一项复杂工程,必须依靠政府部门、商业主体及社会力量共同协作,突破核心流程瓶颈,将其建设成为惠及民众的基础设施。
公众觉得长期护理保险要普及实施,最关键要处理的事务是什么?欢迎大家留言交流,同时请支持本文并转发出去。
访问手机版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