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找称心如意的养老护理人员,既要专业可靠,又要工作稳定,价格还要合理,为何如此困难?根据“最紧缺职业”榜单,养老护理员常常位居前列,当前养老服务领域存在数量不足、质量不高的问题,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。
需求缺口巨大
我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攀升,需要养老照护的人员数量已超过六百万人。但现阶段,专门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总数不足五十万,这个数目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要。这种状况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缺,迫切需要更多的人加入,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无奈。
养老场所中,工作人员数量不足,事务繁杂,照护人员工作十分繁忙,一个人常常要照看多位长者,难以提供周全细致的照料,因此长者的生活品质也受到不利影响。
人员素质堪忧
调查得知,从事养老服务的队伍大多由乡下人和城市里失业或下岗的人组成,其中不少是“4050”群体,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。这些人缺少专业的养老照护学问和本领,很多时候只能提供基础的生活服务。
照护老人时,碰到意外状况常常手忙脚乱,不能立刻提供必要的照护。他们知识水平不高,掌握新的照护方法也费劲,这大大降低了照护水平。
岗位吸引力低
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,每天工作时间持续,体力消耗严重,但社会对其工作的认可度不高,收入也不理想。工作时间的持续,导致他们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疲惫,然而,他们无法获得应有的报酬和尊重。这种情况,使得这个职业对想要工作的人没有足够的吸引力。
许多年轻群体对该领域毫无兴趣,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。养老场所往往难以招募到称职的工作人员,即便成功聘请,也难以维持,员工变动十分频繁。
队伍特点不佳
现在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数量不多,而且经常变动,业务能力也不够强。人员数量少,使得能够提供服务的范围不大,有很多老人无法得到专业的照顾。
人员更替频繁迫使养老场所持续招募和培养新人,加大了开支,也干扰了服务连续性。照护能力不足会直接降低老人的照护水准,导致老人和亲属都不满意。
解决建议提出
各界人士纷纷给出了应对办法,郑功成指出要改变养老服务的落后状况,核心在于处理因薪资少引发的一系列难题。此外,需要设立网络平台,搭建家庭养老护理人员资源方和需要方的对接途径。
孙红提议,应当增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,促进管理的标准化。于春水提议,可以借助本地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的良好条件,来组建家庭养老护理人员的教育系统。
破局刻不容缓
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照料水平,需要快速构建能够匹配国内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养老支持系统。若不迅速处理养老看护人员数量不足、能力欠缺的双重难题,往后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将遭遇更严峻的挑战。
各位认为该从何处着手才能打破这个僵局?欢迎在下方发表你的见解,同时请对这篇文章点赞转发,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养老护理员面临的困境。
访问手机版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