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关于“互联网+医疗护理”的试点信息,使得这一行业迅速受到关注。这种线上护理服务的方式,是否能够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?在提供这种服务的过程中,如何确保服务质量并控制潜在的风险?接下来,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内容。
政策催生新热点
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《关于推行“互联网 医疗服务”试点工作的通告》,使“互联网 医疗服务”再次受到关注。国内此前已经逐渐出现诸如医生上门、U 护、金牌护士等多个在线护士平台,政策的实施无疑为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,引起了更多关注。
平台发展现状
U 护居家护理服务遍布全国十多个省份的二十多个城市,合作的医院诊所将近八十家,有超过三万六千名用户登记了信息,医护到家平台登记的护理人员数量大约是六万六千多名,这些平台有效利用了社会上闲置的护理力量,既为护士们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,也让那些未被使用的护理资源得到了充分运用。
护士资质调整
政策实施之前,该服务渠道自行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三年以上的医疗实践经验。依照现行的测试计划,选派的执业护士必须拥有五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履历,并且技术等级应达到护师级别或更高。该渠道需要挑选符合这些条件的护理人员,对于不符合标准的,可以提供陪同就诊、健康咨询等非核心服务,以此确保服务内容满足相关规范。
服务模式差异
业内普遍觉得护士到家中提供护理服务是发展方向,能够减轻护理方面的供需不平衡问题。部分情况下,用户通过某个平台发出需求,由医院机构接受订单后安排护士,如果内部人手不足,医院还可以从该平台临时调派护士。这种做法与新闻报道的网约车运营方式不一样,官方层面的解释更强调由医院实体单位直接派出服务人员,护士进入家庭被视为医院服务的继续,护士是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。
质量与风险问题
病人通过网络预约护士,由于缺少医生的介入,而且服务过程不连贯,导致护理品质难以确保,同时存在医疗方面的隐患。根据新规定,医疗护理的责任由医院承担,服务方式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家庭病床,护士依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,并在医生和管理人员的监管下实施,这样能够更好地保障服务质量。
聚焦服务清单
各类护理服务因风险等级与保障标准不同,并非所有项目都可通过网络开展。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人士提议,应集中精力明确适合线上操作的项目,并制定详细的内容清单。浙江、天津等省份计划召集专家学者进行讨论,最终形成服务项目清单,以此保障医疗过程安全可靠。护士开展服务时,必须确保记录完整且可查询,比如借助定位技术进行实时监测。
你对“互联网+医疗保健”的发展态势怎么看?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,请给予点个赞和转发支持。
访问手机版
微信公众号